伯克氏鸚鵡的產地 伯克氏鸚鵡的簡介
伯克氏鸚鵡的伯克伯克產地 伯克氏鸚鵡的簡介
伯克氏鸚鵡的簡介
伯克氏鸚鵡(學名:Neopsephotusbourkii)是典型的攀禽,鳥喙強勁有力,氏鹦氏鹦喙鉤曲,鹉的鹉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,产地喙基部具有臘膜。简介肌肉質舌厚。伯克伯克腳短,氏鹦氏鹦強大,鹉的鹉對趾型,产地兩趾向前兩趾向後,简介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。伯克伯克鳥體大部分為淺粉紅色;前額和眼睛上方的氏鹦氏鹦小條紋為藍色;眼睛和鳥喙之間、臉頰前方為白色;臉頰其他地方和喉嚨為深粉紅。鹉的鹉主要棲息於幹燥以及半幹燥的产地開闊灌木叢林區,刺棘和穆拉加(Mulga)等金合歡屬植物區。简介食物為水果、漿果、種子、堅果、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。分布於澳大利亞中部和南部。
伯克氏鸚鵡體長19厘米,體重40-50克。這種鸚鵡鳥體大部分為淺粉紅色;前額和眼睛上方的小條紋為藍色;眼睛和鳥喙之間、臉頰前方為白色;臉頰其他地方和喉嚨為深粉紅,每片羽毛均帶有棕色滾邊;胸部羽毛為棕色並帶有很寬的粉紅色滾邊;腹部粉紅色;頭部、背部和翅膀覆羽為橄欖棕色,並帶有淺色的滾邊;背部下方和上方尾巴中間的覆羽為棕黑色;大腿和尾巴內側覆羽為淺藍。主要飛行羽黑色,翅膀外側並帶有藍紫色;尾巴內側為暗白色;鳥喙黑色;虹膜深棕色。
雌鳥體色較深,喉嚨部份帶有藍色的羽毛;胸部的粉紅色滾邊比較細窄,翅膀內側通常有白色的斑紋。
幼鳥體色較深,且前額沒有藍色條狀羽毛,有些幼鳥的下鳥喙為黃色;幼鳥需要8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。
伯克氏鸚鵡的產地
伯克氏鸚鵡主要棲息於幹燥以及半幹燥的開闊灌木叢林區,刺棘和岩蕨等金合歡屬植物區。分布於澳大利亞中部和南部。
野外繁殖季節大約在8月至12月間,喜愛築巢在1至3米高的樹洞內,雄鳥求偶時會貼近雌鳥拍打雙翼與搖動尾巴,雌鳥一窩產4至6卵,幼鳥約18天後孵化,雌鳥育雛期間一天隻會離開巢穴一次讓雄鳥喂食,幼鳥約4周後羽毛長成。
人工繁殖伯克氏鸚鵡很容易,它們是相當良好稱職的父母親,所以也常被用來當代理父母來孵化養育其它種類的幼雛,非專業繁殖者不建議使用群養繁殖的方法;相當地多產,剛剛撫育完一窩幼鳥後很快會開始準備下一窩,所以須小心觀察有無難產的現象,繁殖期間可多提供一些蛋類食物、蔬果與一些穀類食物,可使用規格20x20x30-35厘米的巢箱,雌鳥一次約生下3-6枚卵,孵化期18天,幼鳥約在4周後羽毛長成離巢,但仍會被雄鳥繼續喂食兩周。